20250511——马太福音二十章 瞎眼与看见的(简易版)
- guo shelly
- 5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12日
今天因为是主日,事情安排比较多,所以耽搁了写读经笔记的时间,我尽量往简易里面写。求主怜悯遮盖。这一章中其实有四个瞎子,前两个是灵里的瞎子(门徒)、后两个是身体的瞎子。但是感谢主!前两个灵里的瞎子后来照着基督耶稣的应许保守的祷告,复活的见证,后来眼睛都开了。而后两个身体的瞎子也因为耶稣基督的怜悯而被开眼,却成为了耶稣基督“大卫的子孙”的见证人(正好是两个)。本章的结构是加错平行结构:
A1. 葡萄园的比喻——心怀不平的嫉妒,在前的要在后,在后的要在前。(1-16节)
B1. 耶稣基督第三次预言自己的受难与复活(17-19节)
A2. 门徒的眼瞎——争坐在耶稣基督的左右边(20-28节)
B2. 两个瞎眼看见的为大卫的子孙作见证的见证人(29-30节)
耶稣基督是刚刚对“天国给门徒的赏赐”做完的教导,怜悯并且引导迷之自信定睛在自己的的彼得和众门徒仰望天国所应许的事情,而结尾正是“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十九章30节)。而这一节的开头依旧是“因为天国好像……“说明其实耶稣基督关于天国的教导还是没有完。因此如果我们把上一章也引进来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应该也可以读出其他的结构关系。这里因为我时间有限不多做展开,但是提醒大家可以作更深入的阅读以理解耶稣基督对门徒们的美善心意以及关于天国的教导。
而另外一方面,其实如果单独看这一章,对比后面两个瞎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一章的门徒其实和上一章一样,迷迷糊糊以及对不能找到天国中最丰盛的赏赐,因为他们的眼光还是停留在今生的好处上。所以很多东西依旧是眼瞎不能理解的。就比如,当主耶稣基督在刚刚说完天国做工得赏赐的法则,依旧还是(括号里面不要跳过,但是这次着重点在划线的部分):
【太20:16】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之后,其实祂应该已经能够知道门徒还在稀里糊涂里,甚至可以说圣灵这样安排第一部分的经文就是为了向我们见证这群门徒还没有明白耶稣基督的教导,而耶稣基督其实就是为了他们的不明白而在教导他们,以至于他们以后在圣灵的带领下能照着祂的意思这样记载,显出神是何等怜悯门徒,因为他们真的在抓着肉体的迷之自信定睛这世界的荣耀而不愿意放手,以为跟对了人了,以后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结果怎么着?
当耶稣基督第三次预言自己要收难复活之后(事实上这是祂去耶路撒冷参加自己作为"大卫的子孙"弥赛亚的加冕仪式,而且这承接圣职的加冕仪式是藉着十字架完成的),这群门徒却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主所要面对的极大的重价,还在那边争着谁要坐在弥赛亚的右边和左边。可见他们根本没把耶稣基督的预言当回事。他们如果真的知道,在主耶稣基督所定十字架的左边和右边是两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死囚犯的话,他们还会求这些吗?然而我们以为主没有应允吗?事实上我们看看雅各和约翰离世时间:雅各,是第一个殉道的门徒,第一个到”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十二个宝座上“报到的;约翰是众门徒中唯一没有殉道的是年事高了寿终正寝的,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生前赡养了耶稣肉身的母亲玛利亚,但是他一生真的也为义受逼迫很多,比如年老时被带到拔摩岛流放,还有丢油锅受刑,却没有死奇迹般复活),而他应该是最后一个去”十二个宝座上“报到的。按照犹太人坐席的规则来说,一个确实坐在审判的十二个宝座最左边,一个坐在十二个宝座的最右边。
而关于两个瞎子,在其他福音书中只提到了瞎子巴底买,但是其实是有两个,可能是因为巴底买更加为后来门徒所熟知。而两个也正好是见证人的数量。虽然门徒当时眼还没有打开够瞎的不明白神钉十字架的旨意,神依旧安排两个瞎眼的人眼睛喊着”大卫的子孙“,也是以万事互相效力的法则,见证耶稣基督的使命。而更重要但是,耶稣即将去钉十字架了,这位即将藉着受刑罚的十字架而加冕的君王却没有停止医治怜悯。使被祂怜悯的人得以得医治成为”大卫的子孙“的见证人而在这荣耀里有份。岂不更加显明这位作为拯救者而来的人,为了人的眼睛能开,看向祂的十字架的工作,能够怜悯施恩到怎样的程度呢?而这巨大的怜悯与施恩,最终目的也是见证至高三一永恒中无上的至高荣耀与美善旨意了!
回到读经笔记目录
彼得认为神不会亏欠任何人,这认识是正确的,但这话不应被理解为,服事人服事得忠心的就一定该得更大的赏赐,那第一批“承担了那日重担”的门徒们就一定比后来的人在先。神的“赏赐”不是那样计算的(请看五12注释),从世俗公正观的角度看,有些时候神的“赏赐”会显得宽厚得无边了。不管我们多么愿意接受第13~15节的严酷道理,在感情上仍自然而然地同情第12节人们的抱怨,这就证明我们与神没有一致的价值观。
它暴露出我们基本上是多么没有爱心及怜悯心的人。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我们是‘守法’有余而‘依靠恩典’不足的!”(Stein, p.128)。
【太20:12】‘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它和浪子回头的比喻很相似,那个比喻也是围绕两种人的对比而讲的:一个人是得到了(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待遇;另一个人是什么都不配得,但却得到了一切,同时也讲了由此而产生的忌妒之心。那个比喻批评的是反对耶稣接待税吏和罪人的宗教领袖们(路十五1~3),这个比喻的本意能亦如此;神对不配得的人所施的宽厚和仁慈应带给人喜悦和快乐,而不是忌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