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 约翰壹书第5章,约翰贰书,约翰三书,犹大书 第4遍 嗎哪,靈修,禱告
【约壹5:13】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
【约壹5:14】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
【约壹5:13】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
【约壹5:14】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
【约壹5:15】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
【约壹5:16】人若看见弟兄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就当为他祈求, 神必将生命赐给他;有至于死的罪,我不说当为这罪祈求。
【约壹5:17】凡不义的事都是罪,也有不至于死的罪。
【约壹5:18】我们知道凡从 神生的,必不犯罪,从 神生的,必保守自己(有古卷作“那从 神生的必保护他”),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
【约壹5:19】我们知道我们是属 神的,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
【约壹5:20】我们也知道 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
【约壹5:21】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感动:
今天的经文是约翰壹书五章13-21节,主题是“生命的确据”,与约翰壹书一章1-4节的“生命之道”前后交错呼应(见20230710生命之道),关键词是“生命”。
而在这一段落中,又有三个确据,但是因为头两个确据的关系特别紧密(其实都很紧密),所以我把13-14节重复了两遍,贴在上方。13节的前半部分,实际上也是不表明所有“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都知道自己这三样的确据(因此圣灵还需要藉着老约翰提醒信徒要知道有这三个确拘据),因此,13节前半部分单独划分出来拿出来也是可以的。并且,这三样确据,只有在“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里面才有,因为这个三个确据实际上就是这“生命之道”主耶稣基督自己丰盛的生命中的确据。也只有“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才能够“常在耶稣基督里面”或者“基督耶稣常在信奉 神儿子知名的人里面”(约翰福音十五章4-10节)。
这三个确据分别是:永生的确据(13节后半句,或13-14节),祷告的确据(14-17节),得胜的确据(18-21节)
A.永生的确据。
在 神眼中,什么是最宝贵的、并且永恒的?一切旧造终将过去,并且被更新,唯有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是曾成了奴仆的样式(就是与我们一样在软弱的肉体之中,只是祂没有犯罪),被定死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在在阴间,三天后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章20节,23节)。而祂后来又四十天向人显现(是向门徒显现)后升天,如今坐在无所不能的父 神上帝的右边,将来要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这个主要是使徒信经的内容,相信信徒们都很熟悉)。而祂的生命是“太初有道”,又进入永生,直到永远。因此凡“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都相信祂是有永恒之生命的主!并且,我们也因着祂所赐之信的坚固,被祂所保守持守在他里面,而得着的祂生命中的永生。这永生,不是旧造肉体进入永恒,长生不老不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
一切旧造终将都要被废去(彼得后书三10节,约翰壹书二章17节),因此旧造之老亚当肉体无法进入永恒。
我们的肉体都已经在今生与主同钉十字架同死了,谁还留恋它,那真是对神 儿子钉十字架的藐视!我们若不与主同死,将老我与祂同定十字架,我们怎么与祂同活?一个人也不可能侍奉两个主。若许可自己肉体占上风,那么罗马书七章中的肉体与圣灵的争战必然在第24节戛然而止。而另一方面,罪的工价乃是死,肉体如果不愿意死透透,就会继续被私欲诱惑、继续犯罪,然后收割更多肉体的工价,迟早都要死。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白白受那么多苦呢?为什么不愿快快顺服,使主得胜,得自由释放,在基督里得那已经预备好的祝福呢?
而这永生,就是新造永恒的生命!就是我们若愿意舍己,接受主耶稣基督真实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主生命的王,背起十字架顺服祂,今生就得可以承受的祝福!这是神所应许只要我们竭力地进入基督耶稣里的安息,在祂里面早已预备好必然给我们的!因此一切在耶稣基督里的人,都已经得享了这永生这甘甜的主恩的滋味,明明的地知道并且认识这永生的确据。
B.祷告的确据。
其实我一开始是想说“祷告能力的确据”,但是我担心我们因为毕竟还“虽然在血气中行事”(林后10:3),我们肉体上的软弱会使我们定睛在“能力”上,而不是“主耶稣基督里的祷告”。其实这个“祷告的确据”,更详细一点说是“祷告在 神心意中,无不成就的确据”。而这个确据,也是和永生的确据大有关系的:
因我们有明确“永生的确据”,我们就知道自己在耶稣基督里,毕竟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能够确实地知道明白并且体验到这“永生确据”的美好。
“永生的确据”实际上是和审判有关的,因为只有在耶稣基督里的人,才能披戴基督,一方面持久地不犯罪,另一方面若是“偶然被过犯所胜”(加六1),主也一定要挽回我们回到基督耶稣里继续被遮盖。因此有“永生的确据”的人,在神的审判面前必定是“坦然无惧”的,因为有主的遮盖与保守不犯罪,并且罪在他们身上也没有权势。(关于16-17节罪的问题,一会儿会分享)
也正是因为他们“在基督里”,他们明白父神的心意,因此他们的祷告祷告在父神的心意中。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切所求的“无不得着”。
这几点是紧紧相扣的,我们可以看出里面的关系,中间的联系就是“在基督里”。而无论是永生的确据,还是祷告的确据,实际上都是在基督里生命的确据,当然第三个“得胜的确据”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先来看16-17节。因为提到了“至于死”和“不至于死”的罪,这里我也查考了不少释经材料,也有不少的说法。但是我自己更倾向的是“不至于死的罪”就是“偶然被过犯所胜的罪".因为约翰一书三章9节说的“犯罪”指的就是“继续犯罪”(请参考阅读原文直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基督徒,他知道自己做的一个事情是罪,他若愿意被十字架对付,回到基督里,他很快就会停止犯罪,并且不会再同一个罪上打跟头。因为圣灵不甘心他在罪中, 神喜悦祂所拣选的人亲近祂。可是人若陷在罪中,不会到基督里,不回转,是不可能亲近神的(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十二章14节)。因此若是 神所爱的人,祂一定兴起环境管教,而且圣灵还会不停地在他心里责备,他会对罪敏感得不行,也会被管教得不得不回转向主。因此,神许可祂所拣选的人“偶然犯罪”。或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着人的有限不是全知全能而犯的罪。就比如彼得和众使徒在使徒行传5章27-29节,在顺服神和顺服掌权者,而选择顺服神。但是在不顺服掌权者上这个罪基督耶耶稣已经遮盖赦免了,又比如好撒玛利亚人中,在不污秽自己和帮助邻舍上,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选择更体贴神心意的后者,即帮助邻舍,因此他冒着碰触死尸体而被污秽的风险的这个罪也被主遮盖赦免了,因为神是不是看外貌,乃是看内心。神之所以允许人在“不至于死”的罪上犯错,目的是要他更多地经历(或是回到)在基督里的平安与 神祝福的信实与荣耀。这种情况,我们是要为这样的肢体代祷代求的,并且这样的代祷是祷告在神心意中,无不成就的事情。然而还有“至于死”的罪,这个也是和 神的关系有关。虽然我们知道神“不喜悦恶人死亡,乃愿恶人回转归向祂的道而存活”(结十八23)并且“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但是我们依旧还是要在耶稣基督里向祂求问,让圣灵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祷告(我们不晓得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八26结)。因为我们若不寻求,我们是不知道神此时此刻对另外一个人(甚至是犯了“至于死”的罪人)的计划到底是什么。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卫面对扫罗的追杀的祷告。耶和华的灵已经离开他(扫罗)了,并且将国给了大卫,大卫有两次机会名正言顺地杀掉他。但是他顺服神的心意而不愿意杀耶和华的受膏者。但是大卫一定也是祷告寻求神了,特别被扫罗追杀的时候,他是在 神心意中祷告,请看诗篇五十七章,五十九章。我们以此就能够与约翰壹书五章16-17节提到的,对于至于死的罪的人到底如何在神的心意中去祷告。诗篇五十七和五十九章,大卫的祷告完全是与约翰的教导以致的!要知道,在他的祷告中,他并没有为扫罗祷告 神的怜悯哦!而是求神怜悯坚固他自己,并且寻求神的公平公义与刑罚恶人。也只有自己在神面前“存坦然无惧的心”的人,才能勇敢地向神求祂的公平公义与刑罚恶人!
C.得胜的确据。
也正因为我们在耶稣基督里了,我们也信祂已经“胜了世界”,因此我们才被祂保守(见上面提及的圣灵的责备与父 神的管教),并且坚固而也因着祂的得胜而有了得胜的确据。不但是面对世界胜过了,面对那恶者,我们也胜过了。因为这个属灵战场上,真正在争战的就是主耶稣基督,并且得胜的就是祂。我们若站在祂那一边,我们也是得胜的,因此我们也有权在这得胜的战场上捡战利品,不但是这得胜本身,连祷告的确据,永生的确据,都是祂得胜给我们的预备的战利品!
明天,将继续分享“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祷告:
圣洁公义荣耀的阿爸父神,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愿意用说不出的叹息为我们代祷代求的保惠师圣灵!感谢赞美你,三一真神!你的话语是何等宝贵,且在我的生命中何等地有权柄!使我清楚地看见并且经历你在我的仇敌面前,为我摆设了盛筵!就是一切的难处和仇敌,都成为了我们在耶稣基督里面生命成长的食物!难处和撒旦不再是我惧怕的!乃是知道你要我在基督耶稣里得生命,并且得得更丰盛!我被你放在安稳的高台上,得享基督耶稣里的安息。又有永生的确据,祷告的确据与得胜的确据使我亲身见证你的荣耀与信实!谢谢你如此怜悯我,也怜悯众圣徒肢体们!这确据使我们有盼望,也使我们更加有力地面对每一天。每一天都紧紧地抓住主耶稣基督。并且在 神的儿子以外,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万事都成了粪土,只有你是我们唯一的至宝!哈利路亚!这祝福何等美好!何等恩典!何等甘甜!感谢赞美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Commentaires